思想品德课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总结了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互动中存在的互动目的不明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教师准备不足、预计与生成处理不当,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缺乏有效引领三个问题,以及原因剖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课堂互动;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索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天性,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使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如今,随着新的课程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已成为一种教学时尚。
但是在教学反馈中,能体现互动的真正意义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却并不多见,互动式策略的实施,仍存在一些有待于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的问题。本文结合思想品德课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作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更好地焕发课堂互动的魅力。
一、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互动目的不明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教学片断一:在讲解“竞争与合作”新课程时,甲教师组织学生“传气球”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同桌两人用头夹着气球往后传,最先传到最后一张台的为胜者,活动过后又进入“救生船”活动。
在教学方法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要改变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通过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体悟。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缺乏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组织活动中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忽视了活动应该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合作、探究应该有个度,应该在需要的时候恰当使用这种方法。甲教师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十分生动,可以说唱、演、读、辩论,一应俱全,互动形式是多样化了,但课堂有互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这表面的热闹可能反而损失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去教学真正的价值,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思维点拨等职责。
(二)教师准备不足,预计与生成处理不当。
教学片断二:乙教师在讲解“艰苦奋斗”知识点时,设置以下情境:(一)比尔.盖茨不坐头等舱——富翁的消费心理;(二)当代青年的负债消费——“月光族”的消费心理。
问题:你如何评价他们的消费心理?假如是你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明理践行。
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有序进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没有一定的预设,课堂放得太开,课堂将呈现出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现象。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动态生成意识,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教师不是漠视就是将其强行拉回来,纳入预设的轨道,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乙教师本来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大部分同学也能从勤俭节约的角度分析,但有一位学生说:“有钱干吗不花。针对我们发展中国家,鼓励消费,拉动内需,可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下的‘负翁’消费也是一种时尚。”这种观点已经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范围,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进一步加以分析,而是一带而过,在这里,教师就失去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只顾预设而忽视了生成性的课程资源。
(三)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缺乏有效引领。
教学片断三:丙教师在讲解“竞争与合作”时,多媒体展示:“龟兔赛跑新传”,学生根据故事讨论:竞争+合作=?(双赢);竞争-合作=?(双败)。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可是,有些教师的课,学生一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各说各的,不注意倾听,不重视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例如,丙教师的设计应该说是新颖的,各组同学也非常积极地查找资料,然后交流各组的看法,课堂教学的气氛相当活跃。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却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对于答案的组织,也大多数是照搬教材,而没有融入自己的观点和创新性的意见。互动的过程谈不上学生思维的活跃,互动的结果也没有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方法或答案。
学生互动时,有的教师在袖手旁观,或只顾低头背自己的教案,有些教师形式化地参与了互动。当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向老师请教时,教师没有进行点拨和有效的指导,互动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缺乏有效的引领、准确的点评 。
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带有一定的肤浅性和狭隘性,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掩盖了互动的价值所在。那么,教师要避免互动中的冷场,确保互动的顺利进行和互动实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在备课、教学技能、自身知识面的拓展等方面多下功夫,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精心准备,是课堂互动有效进行的前提。
1、教师要提前1-2天,把设计好的活动顺序表格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和收集有关材料。如在教学九年级人教版《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一框题前,丙教师就让学生收集有关艰苦奋斗的名言、警句、典故。再者要科学划分学习小组,课堂互动是以小组互动为主。划分学习小组要本着学生“学科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在分组的基础上,小组内部成员还需进一步进行角色分工,找出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组长等,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小组成员的角色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
2、课堂互动要精心安排,合理取舍,把互动的内容放在学习的重点、难点处,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经验,结合一些社会热点、焦点来设计互动的问题;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度,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任何互动价值;又不能过于深奥;放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其答案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识的深化和综合,学生回答时需用自己的立场观点加以诠释。
(二)科学调控,是课堂互动有效进行的保障。
要善于控制课堂,做到活而不乱。互动式课堂教学注重师生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自始至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如果教师在互动式教学中敷衍了事,对学生进行放羊式管理,必然会导致教学时既无明确的主题,又无具体的组织程序和要求,也没有有效的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做好点题、活动安排和总结三方面工作。教师必须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做到“活而不乱”,确保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果。要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创造平等交流的气氛。在追求真理、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反对那种轻过程重结果的做法。
(三)及时深化,是保证课堂互动实效的关键。
得出结论,综合内化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学生在整堂课中,在情景目标的招引下设疑、质疑和释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中学习合作,其综合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但是,在学生活动的同时,鉴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时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活动的结束阶段,教师应进行归拢,分析,总结。我们始终认为教师要高于学生,教师要把学生片面的认识引导到全面上来,把零碎的见解串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把点的东西再牵引到面上来。互动式教学既要注重过程,也要让学生有所收获,不能忽略了应有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学科素质的提高。因为思想品德课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不能把知识的教学弱化,更要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例如,在讲“艰苦奋斗”知识点时,当学生出现不同观点时,乙教师可以适时地调整,不要急着把问题踢回去,可以引导学生辩论该同学的观点,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改新理念,让学生的内心世界敞开于课堂,让学生的生活经历融入课堂,我们的课堂就能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成为学生探索奥秘的园地。
【参考文献】
【1】张丽君:《互动式教学艺术的探索》,载《福建轻纺》,2001年第6期。
【2】蒋国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问题引导策略>初探》,载《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年第6期。
【3】戚烈波:《让课堂充满思维》,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