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幼儿教育叙事:鞋子的“黑洞”之旅

时间:2024-02-17 14:32:01
幼儿教育叙事:鞋子的“黑洞”之旅[本文共2917字]

我们班的图书区位于教室午睡室的最里处,比较安静,孩子们很喜欢在里面看书、表演等等。这天,几个女孩儿正在游戏,突然图书区传来了一阵哭声,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天美的鞋子被凝凝不小心踢到了旁边的床底下。

凝凝:“老师,陈天美的鞋子被我不小心踢到了床底下,在很里面,我拿不到了。”

天美边哭边说:“这里面黑黑的,好像一个黑洞,我们不敢爬进去。”

【故事实录一】 够不着,怎么办?

凝凝:“老师,你帮我们拿一下吧!”

教师:“可是,这么黑的黑洞,我也有点害怕,再说老师也爬不进去,该怎么办呢?”

乐乐先趴在地上,用手试了试,发现够不到,接着他大喊一声:“我知道了!”只见他跑向最近的建构区,拿了一块建构区最长的积木来,趴着用积木往里面够。

“还是不行,积木太短了,鞋子还在里面呢!”

“那还有没有更长的工具呢?”我问到

小颖:“那我们去拿扫把吧!扫把很长的!”小田:“还可以拿拖把!”

孩子们拿来了自己选择的工具,小颖先用扫把试了试,还是够不到;小田拿着拖把趴在地上,顺利的把鞋子给勾了出来。

“哇,成功啦!”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我问:“小田,你是怎么把鞋子拿出来的呀?”

“就是用这个拖把,用这个把鞋子勾出来的。”小田边说边指着拖把底部,原来是拖把的底部有个角,更方便把鞋子勾出来。

(用积木)(选择更长的工具)(拖把的脚)

【行为解读】

孩子们遇到了鞋子掉进黑洞里的问题,来求助老师,我并没有立刻帮助他,而是适时示弱,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到底可以通过什么办法将鞋子从黑洞(床底)里取出来呢?乐乐在伸手够无果后立刻想出了用积木去够鞋子的办法,这说明乐乐是一个乐意思考,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孩子。他尝试用积木捞鞋子后发现积木太短了,够不到鞋子。而此时教师的提问“还有没有更长的工具?”引发了孩子的思考,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到了扫把、拖把等,并进行了尝试,知道了拖把更长,而且更方便,成功取出了鞋子。

【故事实录二】

自主游戏游戏结束后,我们一起回顾了鞋子的黑洞之旅,有孩子表示自己的鞋子有时候只有一只了,有时候会找不到,也有孩子表示自己的鞋子也掉进去过。

为什么鞋子会掉进去?

馨馨:因为我们的鞋子没有排队排好。

琪琪:因为我们玩的时候没有好好玩,扔东西的时候会碰到鞋子,鞋子就掉进黑洞了。

怎么做才可以让鞋子不掉进去?

可可:看书的时候要好好看书,不能扔书,跑来跑去,这样鞋子就不会踢进黑洞了。

乐乐:我们把黑洞补起来就好了!

馨馨:我家里有一个鞋架的,我们也把鞋子放在鞋架里,就不会掉进黑洞里了。

孩子们纷纷说着自己的办法……

(鞋架) (收纳盒)

【行为解读】

小班幼儿正处于常规建立的最佳时期,在分享环节通过有意思的黑洞让幼儿自己发现“鞋子乱、找不到、掉进黑洞”是因为“在图书区扔东西、跑”。找到了原因以后,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除了封住黑洞、做个鞋架以外,更重要的是以此支架引导了幼儿自己来发现和建立自己的游戏、一日生活常规,即鞋子要排整齐、在图书区不乱扔书本等物品。

【故事实录三】

有了计划,孩子们就开始行动了:

1. 做鞋架

球球:可是幼儿园没有鞋架,怎么办啊?

美美:那我们可以用鞋盒装,我爸爸的鞋子就是放在盒子里,叠的高高的。于是孩子们就将收集来的小鞋盒一个个摆好放在了图书区的垫子外面。约定好谁想要到阅读区游戏就要将鞋子放在盒子里。

2. 封黑洞

大家一起讨论着,乐乐认为可以用布把洞包上,美美提出用积木粘在床边上,岍岍提出用纸砖…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都一一进行了尝试,操作后发现布太软了,鞋子还是会踢进去;积木太硬了,睡觉的时候小朋友会受伤;塑料纸又小又软,还不好固定;而纸砖不仅高度刚好,睡觉的小朋友不会碰到而受伤;并且不是很软,鞋子也不会被踢进去。

于是他们就用双面胶将纸砖粘在黑洞的洞口,一块块的排好,并用胶带将纸砖外面也连住,终于,黑洞被补起来了!

(布) (积木)(纸砖)

【行为解读】

馨馨提出家里的鞋子是放在鞋架上的,这一生活经验的提出让美美进行了链接联想,她想到了家中爸爸收纳鞋子的方法并将方法分享给大家,这开启了孩子们对鞋子收纳方法这一生活经验的拓展思考,鞋架地提出更是触发了幼儿的思维,也可以用鞋盒来收纳鞋子。

选择封洞口材料的时候大家的想法很多,有布、积木、盒子等等,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哪些材料合适哪些不合适,而是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了解了这些物品的软硬、高矮、长短等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选择哪一个是最合适用来堵住黑洞的材料。

【反思与感悟】

图书区鞋子的摆放问题一直是一个让我头疼的事儿,即使我在区域门口铺设了脚丫形状地贴纸,小班的孩子们还是常常会将鞋子弄乱,这次陈天美的鞋子被踢到了床底下,幼儿因拿不到鞋子来向我求助,我想,这不正是一次常规建立的最好契机吗?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鞋子掉进黑洞”这个问题,在整个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站在孩子的身后,抓住小班幼儿年龄特征,一步一步助推和引导孩子去思考、实践、分析,助推故事的发展,孩子们更是在这次与黑洞的探索中有了许多收获。作为教师的我也通过这个故事,有了以下一些反思和感悟:

(一)有进有退——推波助澜、以退为进

1.推——关键性“提问”助推活动发展

《指南》中指出教师应该支持幼儿自发的活动,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而小班幼儿对于问题的探究往往停滞在表面,处于发现问题的初阶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背后轻轻推一把,以关键性问题的方式去助推幼儿分析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例如在孩子们提出鞋子会掉进黑洞时提出关键问题“为什么鞋子会掉进去”“怎么做才可以让鞋子不掉进去?”一个个关键问题支起了幼儿探究的框架,更是助推了课程后续的一系列发展。

2.退——关键性“后退”反促幼儿思考

当小班孩子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选择寻求老师的帮助,如果直接告诉幼儿如何做,便丧失许多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要适时的后退,适时的示弱。例如在孩子们找老师帮忙拿鞋子时教师表示自己也很害怕,所以才有了后续孩子们积极思考,寻找工具去够鞋子的活动发展,这样既给了孩子直面黑洞的勇气,更是充分给予了幼儿思考的空间。

在孩子们收纳鞋子时,教师没有听从孩子的话,直接拿来鞋架,而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以退为进,“没有鞋架,其他小朋友有办法吗?”将问题又转移给了幼儿,促进了幼儿由鞋架去联系生活、链接经验,将生活中爸爸独特的收纳鞋子的方法迁移到到游戏的规则中来。

(二)且思且行——不断思考、不断行动

1.思——在逐步分析中拓展思维

有思考才有进步,教师的提问给予了幼儿思考的空间,鞋子掉进了黑洞里后,孩子也通过自己的方法顺利解决了问题。这样就结束了吗?这时候作为教师要进一步带领孩子们进行思考,通过分析他们自己造成这些结果(鞋子掉进黑洞、少一只、丢了、很乱)的原因是什么?适时地提出“怎样做鞋子才不会乱,不会掉进去?”幼儿再根据问题背后的问题,再次进行更全面的思考与分析,如果将鞋子排好队、在区域内遵守规则进行看书、讲故事等游戏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孩子们通过不断地思考,不仅分析了鞋子掉进黑洞的原因,更是拓展思维,建立了一套图书区的游戏规则。

2.行——在多次尝试中主动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行动才能有所获得。鞋子掉进了黑洞里,幼儿进行了多次尝试,直接爬不行;寻求教师帮助不行;积木够不行;最终用拖把勾,可以。在尝试的过程中他们有过失败,有过错误,但正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孩子们发现了鞋子所处位置和需要工具的长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实操拿到鞋子,收获了慢慢的成功感。

在“封住黑洞”片段中,孩子们先使用了布,发现太软;积木太硬又长不安全;塑料纸又小又软不利于固定;纸砖的软硬度和长度合适,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感知不同物品软硬、高矮、长短等特点,这些对物品特点的感知、动手操作的能力正是幼儿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的体现。

小小的一只鞋子掉进床底的事件,我们的老师和孩子在一个个问题驱动中不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们的主动、专注、投入,让我看到孩子在此过程中的学习与发展,更让我感受到课程就在身边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孩子,去捕捉好每一个课程的时机,我们就会和孩子经历一个个有趣、有味、长能的课程之旅。

《幼儿教育叙事:鞋子的“黑洞”之旅[本文共291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